欢迎光临江苏科创车联网产业研究院!
咨询热线 +86-18951788399
免费咨询热线

18951788399

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符合标准就安全,显然是推诿

来源: 时间:2021-02-01 14:36:22 浏览次数:

1月5日,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交通言究社”发表浙江省公安厅交警总队程金良文章《从实际出发剖析当前道路交通工程问题,寻求提升安全措施》。紧跟着的1月12日,中国公路学会微信公众号“中国公路”发表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郭腾峰文章《是谁扼杀了工程师的创新和突破?—驳“从实际出发剖析当前道路交通工程问题,寻求提升安全措施”一文》。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彻底揭开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伤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1月5日,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交通言究社”发表浙江省公安厅交警总队程金良文章《从实际出发剖析当前道路交通工程问题,寻求提升安全措施》。紧跟着的1月12日,中国公路学会微信公众号“中国公路”发表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郭腾峰文章《是谁扼杀了工程师的创新和突破?—驳“从实际出发剖析当前道路交通工程问题,寻求提升安全措施”一文》。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彻底揭开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伤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让我们共同从“交通安全狂人”刘干、笔名荒岛的专著《5G时代的智慧道路交通》(同济大学出版社)节选一段,尝试回答上述之争议。

从道路交通环境安全运行角度来说,遵循公开发布的技术标准去设计、设置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并不代表就满足安全运行的需求了。这是因为技术标准通常只是对工程质量的最基本约束,道路交通环境场景的开放性、复杂性需要因地制宜地去全方位考虑,如此才有可能创造一个更安全、更舒适的道路交通环境。或许有人会说,道路及其附属设施是符合标准的,如果车辆安全性能足够好,交通事故就会减少。这显然是一种推诿思维,寄希望于他项的完美来弥补自身的不足。道路路基、路网的科学合理不是本书研究的重点,本书的研究重点是道路交通管控设施怎样才能做到在符合技术标准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合理,下面做一个简述。

其一是空间,包括道路的路面可用空间和周边环境空间。

就一条道路的路段与平面交叉口而言,其空间会受到地形、地貌、建(构)筑物等多种因素的约束,进而影响规划设计与建设。道路的断面宽度总是有限的,路侧净空也是有限的,让更多的具有不同特征的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能高效地使用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是科学设置道路交通管控设施的重点。

其二是视距,是指正常行驶中的车辆驾驶人所能够看见前方和路侧区域环境物体的距离。

在一个有限的视距范围内,形成一个特定的视区,行驶中的车辆其实是在不停地切换着视区。无疑,视距的范围越大,车辆驾驶人在一定程度上对风险的判别就越精准并能提前。然而,弯道、坡道、桥梁、隧道、山体树木、沿线设施、出入交叉口等都会导致驾驶人的视距受限,从而增加交通安全风险。2016 年 4 月 2 日是清明小长假首日,江苏境内 G42 沪蓉高速常州段接近交通枢纽处发生了一起 56 辆车连环相撞的惨烈车祸。我在该起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去现场做了调研,发现问题所在:能见度较差的霏霏细雨中,连续两个大弧度弯道加上一个绵长缓上坡,在“视距不足”的坡顶前方位置两辆货车相撞,于是节假日快速行驶于高速公路的车辆驾驶人在毫无心理防备的状态下来不及反应,致使多辆车叠加相撞在一起。通常,显而易见的树木与建筑物遮挡等视距障碍或隐患容易被发现,但更多的情况却容易被忽略,这就间接增加了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必须要有一个认知,就是只要道路上存在风险点,无论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有多小,都要去防范,因为滚滚车流会让交通事故概率的分子与分母越来越接近。要想降低视距受限的风险,就要通过科学设置道路交通管控设施去实现。

其三是速度,是指车辆在道路上行驶中的安全限速。

道路会提供给车辆一个设计的行驶速度,高速公路还会给出行驶速度的最低值与最高值,车辆按照该设计行驶速度去行驶就能够确保安全吗?显然不能。道路在正式通车运行之后,会受到气候、车流量、使用者、沿线环境设施等复杂多变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交通安全,设计速度仅仅是道路交通良好常态下的理论安全行驶速度,要真正保障道路交通安全,速度管控措施一定要切实可行。即便是在德国,堪称不限速的高速公路,也会通过不同的道路交通管控设施对必要采取交通安全措施的时间段和路段进行速度管控。

科学合理、安全有效地设置道路交通管控设施,可以对道路交通环境的空间、视距、速度进行优化,从而为车辆驾驶人争取到更加充足的安全操纵车辆的时间。

具体到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消除交通安全隐患,增强交通事故预防的主动性;消除交通信息盲区,优化交通出行的路况预知;减轻道路通行负荷,改善道路交通秩序和提高通行效率;降低行人过街难度,改善步行和骑行通道的舒适度;遏制交通违法现象,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提升文明素养;应对城市环境恶化,提高城市道路环境品质。